2025年7月,歐盟委員會發布了《一次性塑料指令》(SUPD)的實施決定草案,明確了“質量平衡法”作為回收成分核算的標準,并采用“燃料豁免”模型。該規則在8月19日完成公眾咨詢,預計將于2025年秋季正式通過。(歐盟擬推新規:PET瓶化學回收含量計算將采用質量平衡法)
歐盟質量平衡規則的提出與定位
該規則并非僅針對單一品類,歐盟明確其定位 —— 將成為未來包裝、汽車、紡織等多行業回收成分核算的 “范本”,旨在為投資者、技術提供商及品牌方提供長期期待的政策信號,推動歐盟成為全球回收內容規則的標桿。
此次規則草案的核心是 “燃料豁免” 核算模式:在計算回收成分占比時,所有被加工為燃料的產出物或工藝損耗均不得計入回收內容目標;即便對于可同時作為燃料與非燃料產品的 “雙用途產出物”,企業也需提供 “材料仍處于回收路徑” 的可驗證證據,否則無法獲得回收額度認定。
值得注意的是,質量平衡核算并非化學回收專屬,其在機械回收及多個行業中均有廣泛應用。根據定義,在質量平衡核算體系中,經認證的可再生或回收材料會在整個生產周期內投入生產,但這些材料未必會在每件終端產品中均勻分布。例如,某工廠在生產過程中整體使用的回收材料占比可能為 30%,但生產出的單個包裝產品,可能含有 100% 的回收材料,下一個產品則可能完全使用 100% 的原生材料,也可能是兩種材料在這兩個極端比例之間的任意組合。通過這種核算方法,市場參與者能夠對外聲明其產品中使用了特定比例的回收或可再生材料,而無需逐一證明每件生產出的產品都符合該比例要求。
緩解不確定性,推動投資重啟預期
質量平衡核算的明確化,對以熱解油為核心的化學回收技術尤為關鍵。熱解油作為石腦油的替代品,主要用于裂解裝置生產塑料原料,其應用場景高度依賴“回收成分是否被認可”的監管定義。此前,由于規則不明確,2024年至2025年歐洲化工行業對熱解油的采購興趣雖維持在一定水平,但已較2023年第四季度的峰值有所回落,新項目融資也面臨阻礙。
從行業基礎來看,熱解技術被視為全球產能最大的化學回收技術。據 ICIS 回收供應追蹤數據顯示,歐洲當前塑料衍生熱解油的已安裝輸入產能約為 15 萬噸 / 年,另有超過 30 萬噸 / 年的產能處于建設或調試階段。市場參與者預計,未來 12-24 個月內,塑料衍生熱解油的需求將逐步增長,2027-2028 年起供需將加速擴張,以應對 2030 年的自愿性及監管性回收目標。
仍存在的監管不確定性,制約投資
盡管質量平衡核算政策取得進展,但歐洲化學回收產業仍面臨多重立法層面的疑問,這些不確定性持續影響市場需求與投資決策:
《廢棄物框架指令》(Directive 2008/98/EC)的定義模糊:該指令是歐盟多數回收立法的基礎,但對“廢棄物”和“回收”的界定仍不清晰,導致企業難以判斷特定原料或工藝是否符合回收標準。
《報廢車輛法規》(ELV)的目標適配性:化學回收能否納入ELV的回收目標,以及ELVR最終設定的目標值具體為多少,尚未明確。
《包裝與包裝廢棄物法規》(PPWR)的回收認定:化學回收產物是否可計入PPWR規定的包裝回收目標,仍是行業關注的核心爭議點。
2023年至2025年,歐洲多個熱解油工廠的啟動計劃遭遇延遲,主要原因包括:
難以獲取符合質量標準的廢棄物原料;
原料屬性的波動性導致生產管理難度加大;
環境許可審批流程延遲;
工藝優化所需的調試周期長于預期;
宏觀經濟疲軟導致融資困難、成本結構變動。
這一延遲對上游企業造成直接沖擊:近年來,許多廢棄物管理企業為服務快速增長的熱解油市場,新增了產能,但熱解油工廠投產滯后導致“原料供給過剩”,進而引發企業投資縮減、部分生產線閑置。行業擔憂,若未來熱解油產能加速釋放,“高質量原料獲取難”可能成為制約產業規?;暮诵钠款i。
化學回收與機械回收的協同
行業逐漸摒棄 “化學回收與機械回收競爭” 的認知,轉向 “互補協作”。例如,荷蘭、意大利的分揀設施已開始 “分流向供應”:將易回收的剛性塑料(如 PET 瓶片)送往機械回收廠,將難回收的多層薄膜、混合塑料送往化學回收廠,最大化廢物利用效率。
BlueAlp 在意大利的項目是典型案例:該公司將在 Pettoranello del Molise 建設一座 2 萬噸 / 年的熱解工廠,毗鄰現有機械回收設施,兩者共享原料分揀、運輸網絡,既降低成本,又實現 “機械回收無法處理的廢物全部導入化學回收”,廢物利用率提升至 90% 以上。
新規則下的機遇與挑戰
歐盟質量平衡政策不僅影響本土產業,更將重塑全球再生聚合物貿易格局,核心焦點集中在“進口材料的規則適配”與“公平競爭”,尤其是再生 PET。
當前 SUPD 實施決定僅將 “歐盟市場投放的消費后塑料廢棄物制成的 R-PET” 計入飲料瓶 25% 回收目標,但與 PPWR 對齊的新草案擬將范圍擴展至 “第三國市場投放的消費后塑料廢棄物”。這一調整可能重塑全球再生聚合物貿易,為歐盟進口再生材料打開空間,緩解本地供應緊張,但也引發 “公平競爭” 爭議 —— 歐盟回收企業需遵守嚴格的環境、勞工及能源成本標準,而進口材料可能無需承擔同等負擔。
消息來源:sustainableplastics
版權與免責聲明:1.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機械設備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興旺寶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機械設備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化工機械設備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相關新聞
-
年來,道恩股份旗下青島潤興公司為海信家電集團國內白電各園區穩定供貨,涉及板材色母、增韌母料、注塑色母、ABS染色料等,已經成為海信色母品類主力供應商。
- 2025-10-14 08:55:25
- 12848
-
項目總投資1.05億歐元,其中安特衛普主裝置7,500萬歐元、Willebroek預處理站3,000萬歐元;獲Vlaio 750萬歐元與弗拉芒回收樞紐300萬歐元支持。
- 2025-10-14 08:55:25
- 19321
-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團隊創新地提出“納米限域結晶”策略構筑高性能仿生偽礦化聚酯材料。
- 2025-10-14 08:55:25
- 18013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