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鋼高技能人才培養堅持“以賽促學”新模式,一批又一批首鋼高技能人才脫穎而出。26歲的首鋼機電公司機械廠衛建平工作室數控操作工劉琪,就是在這樣的模式下快速成長起來,成為“全國技術能手”。
    8月6日,在全國第四屆職工職業技能大賽決賽領獎臺上,劉琪戴上車工技術第三名的獎牌。沉甸甸的獎牌背后,劉琪從事數控車工三年來的成長歷歷在目。    
利與益的抉擇
    2009年7月,學習車工技術的劉琪從北京工貿技師學院畢業。“去私企月薪3000多元,到首鋼機械廠月薪1600元。”面臨就業選擇,劉琪在反復對比中疑而不決。“還是去首鋼吧,大企業有平臺。”老師尚建偉建議。  
  當時,還不清楚大企業到底有何平臺的劉琪,聽從了老師的勸告,來到首鋼機械廠五分廠從事車工。  
  7月,時值當年首鋼“三創”經驗交流會。數控專家衛建平走上講臺,一個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衛建平展現在人們面前。  
  耳聞衛建平數控革命的經歷,劉琪非常驚訝:“老師所說的大企業平臺就是創新的平臺,人才成長的平臺。”有些躊躇的小伙子茅塞頓開,積極參與到崗位工作中。  
  劉琪入廠不久,恰遇五分廠承擔上百件連鑄機框架用水冷板加工任務。雖然學的是車工,但操作起來還是遇到阻力:刀具怎么選?主軸轉動參數多少合適……一系列問題困擾著他。看著其他師傅車床旁已經摞起好幾個成品,劉琪心里起了急,本來就缺少實際經驗的他更加慌亂。  
  衛建平工作室負責機械廠加工工藝路徑的編寫和現場指導。劉琪的困難被工作室王珂看在眼里。“別著急,你剛入廠,慢慢就熟悉了。”他邊安慰邊動手,“我操作,你先看一遍。”同事的耐心指導使劉琪心情平復下來,小心謹慎地操作,一件、兩件……當天共完成了十余件成品。  
  
劉琪(右一)為技師學院學生演示教控工藝。
    隨著操作越來越熟練,劉琪向王珂請教衛建平工作室的切削操作方式:加大刀具進給量,轉速提高到2000轉,提高三分之一效率。在“切削”的幫助下,劉琪出色完成了水冷板加工任務。  
  “小伙子行,剛上這幾天班跟我干得差不多。”一旁的老師傅沖劉琪豎起了大拇指。  
  “同事間不吝賜教和互幫互教的氛圍推動我不斷進步,企業的人才成長環境更讓我們普通職工有了施展的平臺。”采訪中,劉琪多次表達這樣的觀點。  
  劉琪的努力全廠人都看在眼里,“愛才”的數控大師衛建平也緊盯著劉琪的成長。  
  2010年,衛建平工作室與首鋼技師學院開展廠校合作,需要一個具備熟練操作經驗的技師去指導學生實踐。衛建平想到了劉琪,找他說明了想法。  
  衛建平在業界的影響和工作室成員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早就讓劉琪“覬覦”衛建平工作室。他二話沒說答應下來,成為衛建平工作室的一員,歸入數控大師衛建平的麾下。  
  經過半年時間的歷練,劉琪參加了北京市職工數控技能大賽,與眾多高手的比拼中獲得數控加工中心組第三名的好成績,成為技師。  
  坎坷化為財富  
  入廠不到一年即獲得全市數控加工中心組第三名,而且短短幾年時間內干過不少大件,活兒干得都很漂亮,這樣的成績,難免使年輕人得意起來。時而飄飄然的感覺,卻也讓劉琪嘗到了苦果。  
  衛建平工作室曾接到一批文豐公司的軸套、軸承蓋、導向套等散件加工任務,劉琪和他所帶的學生承擔起這批活兒的加工任務。粗略看了圖紙后,帶領十多個學生火熱地干了起來。進展很順利,五天就完成了幾百件導向套。廠家將做好的成品拉走進行下道鍍鎳工序。  
  就在準備接著干時,劉琪的電話響了:“你們的幾百件導向套都白干了,鍍鎳后尺寸超標,而且孔的位置打錯方向了。”  
  這時,劉琪猛想起圖紙。從辦公桌成堆物品中找到圖紙查看后,他傻眼了,加工的幾百件導向套的尺寸是按鍍鎳后的尺寸加工的,而孔的位置則正好相反。  
  懊惱、無奈,全部充斥著劉琪的思緒。  
  衛建平得知消息后,趕到現場處理,將廠家返回的導向套外圓全部重車,同時在不影響使用的前提下重新打孔。  
  事情解決了,劉琪卻高興不起來。“以前,每次開動車床之前都和師傅進行探討,確定工藝。這次認為工藝簡單,連圖紙都沒看仔細就莽然地干了起來。”他在心里懊悔。  
  “不要小看任何細微的環節。”衛建平勸慰劉琪,“成長就像車工件的成型過程,不把毛刺打磨掉,成不了精品。”  
  劉琪深刻理解了衛建平的話,將“失誤”作為寶貴的經驗,不斷成長。  
  2011年2月份,隨衛建平到首鋼東星公司解決他們遇到的產能與設備的問題。在衛建平的指導下,劉琪用數控工藝順利加工出內壁兩條封閉螺紋零件,完全符合產品要求,提高了效率。  
  按照制作東星公司零件的邏輯,劉琪加深難度,試著在內壁開展三條封閉螺紋的攻關。程序一遍遍改,工藝一遍遍試,終于在模擬走刀中實現了三條封閉螺紋的工藝。隨后,他又攻克了四條螺紋內壁的工藝路線。  
  “師傅引導一個方法,我再往前走一步,把類似的問題研究出一套通吃工藝,以后用著就方便了。”劉琪說。  
  又一位技能精英  
  隨著衛建平工作室業務的廣泛開展,衛建平有意讓劉琪擔起廠企合作的主要責任。幾年來的閱歷,加之青年人敢拼敢闖的豪氣,劉琪接下這個重任。  
  2011年9月,劉琪接到緊急任務:兩天之內,完成6000件軸套。這對剛剛帶隊伍的劉琪來說是首當其沖的考驗。  
  “既然接下來,就要干出點成績。”劉琪鼓勵自己,“不論什么活兒,在方式方法上都是有技巧的。”  
  這次,劉琪沒有被嚇慌手腳。針對這批活兒量大的特點,他變各自為戰的工作模式為大規模的批量生產思路,并制定出嚴密詳細的操作步驟:8個人分成兩組,一天兩班倒著干。加工流程先將所有鋼管切成三大段,將每件料的尺寸找齊,后進行成品前的加工。加工過程中,劉琪不分白晝地盯在生產線上,終按時完成了6000件的訂單。  
  帶隊伍的同時,劉琪還忙于備戰第四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由于時間緊,劉琪干脆在車間里打起了地鋪。七月天氣的燥熱,機器的油污招來大批蚊子。碩大的廠房內,機器旁,他形單影只。深夜里,他也曾憶起一段段往事。  
  從事車工3年來,除結婚休息了8天,連女兒出生時,劉琪都是當天夜里趕到家的。2011年7月份,京唐公司急需一批軸承座散件,要求下月初交貨。為了能夠保質按時交工,劉琪顧不上惦記8月1日預產的愛人,一直工作到了7月31日下午。當天深夜,劉琪趕到河北衡水老家時,妻子已經推進醫院準備剖腹產,他險些錯過自己女兒的降生。沒與自己的“小寶貝”多處,8月2日劉琪便趕回工廠,搶在交工日期前,完成了加工任務。  
  艱辛的努力,創新的拼搏,換來的是第四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車工第三名。劉琪說:“沉甸甸的獎牌中更有家人的支持。”從吉林長春比賽回來,他便把獎牌拿與家人分享,讓他們得到些許心靈上的慰藉。  
  今年10月,劉琪將隨北京市高技能人才培訓團隊赴德國進行為期20天的培訓,在更加廣闊的數控車工領域內披荊斬棘,用車床“雕刻”更加絢爛的青春。
(來源:中國首鋼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