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祥:我國裝備制造業加快自主研發能力建設是關鍵
		  	      
		  
          
          
          - 2013年03月14日 10:32  化工機械設備網  瀏覽次數:1276
          
 
          
          
		   
		  
		     中國化工機械設備網整理:在2013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告訴媒體,我國已成為世界裝備制造大國,但“大而不強”卻也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及歐債危機的影響,我國裝備制造業面臨著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嚴峻形勢。尤其是在裝備方面,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開始將高技術、高附加值的裝備產品的生產和加工制造產業,由海外開始陸續收回至本土,并采取了很多鼓勵政策,如稅收減免、補貼獎勵等,鼓勵投資商、制造商回歸本土。  
  “由于他們本身具有很強的技術優勢、市場營銷優勢和品牌優勢,再加上政策扶持,對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來說,是一個極大挑戰。”王瑞祥指出,當前,新興經濟體也在加快利用自身優勢資源,來吸收發達國家轉移出來的一部分制造能力,和我國爭奪市場、爭奪投資。如果我們缺乏應有的敏感和危機意識,應對不當,貽誤時機,不但無法改變現有的大而不強的被動局面,而且還會拉大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并可能落伍于部分發展中國家。  
  王瑞祥說,當前先進技術靠引進、產品靠進口依然是我國裝備制造業面臨的嚴酷現實。機床、發動機、儀器儀表及控制系統,均需要從國外引進。其中,數控機床90%進口,數控系統95%進口,儀器儀表70%進口。在基礎零部件領域,為數控機床配套的功能部件70%需要進口,大型工程機械所需30MPA以上液壓件全部進口,時速200公里以上的齒輪箱、2.5MW以上的風電齒輪箱、大型煤機齒輪箱、高速列車制動器、大型盾構機的電液驅動裝置等幾乎全部進口。雖然在船用柴油機方面我國與國外先進企業開展了合資、合作生產,但關鍵核心技術和品牌依然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我國仍未擺脫“打工式”的加工制造地位。  
  王瑞祥強調,對于我國裝備制造業來說,關鍵的還是加快自主研發能力建設。國家要想辦法一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另一方面要整合資源,組織技術攻關。“目前,我國的科研院所力量還非常分散,應該在整合集中方面想辦法,大專院校也應該考慮如何參與進來。我相信幾方面的力量組織在一起,我國一定能夠逐步攻破技術瓶頸,突破裝備制造業國外企業壟斷市場的現狀,逐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為,處于價值鏈和產業鏈核心環節,能夠提升整個產業核心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
(來源:中國機械網)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機械設備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化工機械設備網,轉載請必須注明化工機械設備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